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文章 当前位置: 行业资讯 > 文章

那些年 我们经历过的高考

时间:2021-04-14 13:27:27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https://www.sohu.com/a/234491685_729223


高考前的模拟考试,几乎每张课桌上都有一块手表用来计时。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走过了41个年头。回眸高考,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时代标签,每个年代的高考成本和减压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2018年高考即将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不同年代参加过高考的市民,聆听他们的记忆,品味高考的酸甜苦辣。

一、上世纪60年代:咸菜伴读不觉苦

讲述人:刘汉初

高考时间:1964年

减压方式:扔掉复习资料

家住红光村的刘汉初是一位企业退休工程师。回忆1964年高考,虽时隔多年,他仍然觉得那些事新鲜如昨。刘汉初表示,当时离考试只剩下两个月时间,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他进入紧张的复习。“最生疏的是外语,许多单词都已经忘了。加上压力很大,那段时间整个人头昏脑涨。”刘汉初笑称,当时“越记不住越生气,越生气越是逼着自己下功夫记”,觉得自己也“蛮拼的”。

“从1952年高考施行,到1965年废除,再到1977年恢复高考,25年间,高考这一词意义非凡。”刘汉初说。

“每个礼拜天晚上从家里带点自家做的咸菜,就那样度过一周的大半时间。”回忆当时的高中生活刘汉初说,尽管那时候的生活很艰辛,但是大家都没有感觉到苦,能读书,能考大学,他觉得很幸运,也很知足。

刘老回忆说,当年全国高考录取29万人,比例大概是100人当中录取11人。“考完后在回家的路上,一同报考的同学都在感叹复习辛苦,我就提议,要不我们把复习资料扔了吧。”刘汉初说,几名同学扔掉了所有复习资料,一路飞快地跑回了家。

“当时学生也没有别的考后减压途径,想想当年幼稚的我们,我觉得扔资料这个举动只是想找一个释放压力的方式吧。”刘汉初说,现在想想可惜得很,要是能保存下来准考证什么的,也是个纪念。

二、上世纪70年代:如果没有高考 人生不会这么顺

讲述人:王子清

高考时间:1977年

减压方式:继续投入工作

1955年出生的王子清,高中毕业后就作为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农村,他在农村干得很出色,还入了党,并且很快就从农村调到了棉花采购站,后来又被抽调到粮食局业务科。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22岁的王子清报了名。“当时报考没有年龄限制,我和大自己10多岁的人一起走进考场,看到题目,我觉得很简单。”王子清在高中的时候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毕业后,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也坚持看书。“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撼,也是想检验一下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对我而言高考没有什么压力,我学习底子好,平常也坚持自学,而且我当时已经是城市户口了,不存在很多人想借高考‘跳农门’的问题,但是我隐隐感觉到这是一个机会,我不想放弃。”考完后,王子清立刻回到工作状态当中,没有过多地考虑得失。一个月后,高考通知单来了,王子清考上了湖北师范大学经济统计系。四年学业期满后,他被分配到原孝感地区商业局,直到退休。

“高考的确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王子清说:“如果没有参加高考,我的人生可能不会这么顺利,当时的确也想到了这一点,只是想着考上了就去读,考不上就拉倒,加上一考完就继续投入工作,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人来说,这点压力不算什么。”

三、上世纪80年代:高考几乎没什么花费

“几乎没什么花费”“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平和”“必须先参加预选考试”……这是20世纪80年代莘莘学子参加高考特有的时代标签。

讲述人:胡建军

高考时间:1987年

减压方式:回家干活

胡建军说,那时初中和高中都是两年制,所以高考生的年龄比较小。而且,高考前必须参加预选考试,一些苦读多年没能通过预选的考生只能选择复读或者回家,连高考的资格也没有。

胡建军当年在安陆县城参加高考。他的父母在外地上班,想请假去陪考,他坚决拒绝,理由是父母来了自己压力很大。高考那天早上,胡建军独自走了大约10分钟的路程来到考点。“当然也会紧张啊!”胡建军笑着说,记得考试前一天晚上,他突然什么也想不起来了,急得快要哭了,“第二天睡醒就好了”。最后,胡建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内一所重点大学。

“高考报名费好像是5元钱,复习资料都是学校准备的,不用花什么钱,考试用品也不贵。”胡建军说,那个年代上大学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非常激烈,但整个社会对落榜生的态度比较宽容。“家里孩子多,完全得靠自己努力。”胡建军说,由于当时生活条件比较差,尤其是农村家庭,家长也不给孩子什么压力,能考上家里荣耀,考不上就回家干活。

讲述人:刘建雄

高考时间:1987年

减压方式:走亲戚

说起高考那段历史,刘建雄依然心绪难平。因自幼小儿麻痹症腿部留下残疾,参加高考,刘建雄自然比别人多了一份艰辛。虽然知道很难有大学会收录他,但是他还是毅然参加了高考。

“就是为了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刘建雄说,虽然明知道可能考了也是白考,但他自己还是想试一试。

“考完我就知道自己不行了,当时心里很沮丧。”内心失落的刘建雄选择回到孝昌王店的外婆家减压。在外婆家他使劲地看书,还和表兄弟一块去放牛、捕鱼捞虾。外婆的鼓励和劝慰,渐渐让他轻松下来。“外婆说只要能找到工作,上不上大学都无关紧要。”

机会真的来了,到外婆家没多久,刘建雄接到自己高中英语老师的通知:孝感铁路中学面向社会招聘教师,当时他这个刚毕业的高中生要站在讲台上和小不了自己几岁的人讲授初一、初二的英语课,还要和有文凭的师范生竞聘,竞争压力确实大。但当学生们听了他精彩的授课后,和校长、老师们一起选择了他,刘建雄感觉非常骄傲。

“我很感谢那段时间外婆对我的鼓励和开导,不然的话我没有那么快从高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现在的刘建雄已经从学校退休。高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起点而已。

四、20世纪90年代:让人煎熬的“黑色七月”

讲述人:宋志强

高考时间:1994年

减压方式:吃饭 看电影

“20世纪90年代参加高考的人,毕业后国家已不再分配工作,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仍必须通过高考,考一个理想的大学,才能为以后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宋志强说。

宋志强1998年大学毕业,目前在市区某事业单位供职。他说,那时高考几乎是农村孩子出人头地的唯一机会。“记得当时是7月高考,大家称之为‘黑色七月’。教室里电风扇吱吱呀呀,和着窗外嘈杂的蝉鸣声。在高考前的一个月,老师就开始预测考试重点了,学校对高三学生的要求也不那么严格了。大家有时就不去教室,为了减压有时约三四个人跑到学校附近的大树底下,玩一会儿复习一会儿。”宋志强说,那个时候的考生流行喝保健品,最火的当数“红桃K”。教室里没有空调,有的甚至没有电扇,学生靠摇蒲扇解暑。有的高考场地,用大澡盆子放冰块给考生降温。由于录取率低,当时很“流行”复读。志愿填报是在高考之前,常常听到身边人落榜的原因:“哎,志愿填飙了”。那时没有一本、二本,只有重点院校、一般院校、专科院校、本科自费生、专科自费生之分。

1994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收学费,以前不仅不用交学费还要国家发生活费的大学生,到这一届开始自己掏钱,后来学费越来越高,不少农村学生考上大学要通过办“升学酒”才能凑够学费。

宋志强说,参加完高考后,脑子一片空白,几乎记不起考的是什么,像是做了一场梦。“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非常激动,感觉自己多年的心血没白费,终于可以走出农村,出人头地了。”

对于如何减压,宋志强说:“晚上去唱K、吃饭、看电影!”但也有学生名落孙山后梦魇不断,宋志强的一个同学多年后做梦时仍然梦到和考试有关的事。

五、21世纪00年代:扩招让更多人有机会上大学

进入21世纪00年代后,扩招让更多人有机会上大学,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意识到,成功的路不止考上大学一条。

讲述人:陈明宇

高考时间:2004年、2005年

减压方式:彻夜上网玩游戏

“我2004年和2005年两次参加高考。那些个炎热又辛苦的日子里,‘高考’两个字成了一切信念的支撑。冬季天不亮就到教室,夏天深夜在台灯下苦读不知疲倦……我记得临考前几天,我与好友彻夜长谈以缓解压力。妈妈高考前一天夜里还专门为我买了新衣新鞋,寓意用崭新的‘精气神儿’迎接新未来。”陈明宇说,“我觉得是高考让我第一次成熟长大,懂得人生有付出才有回报。”

陈明宇说,高三的生活十分忙碌,课桌上堆满了小山堆一样的考试资料。偶尔与同学之间打打球是最开心的事,也是最大的放松。“我的课余生活多是沉浸在杂志中,那时《读者》《萌芽》《青年文摘》被奉为语文写作宝典,一来可以‘解闷’,二来也可以学到很多语文写作的例子和方法。”

陈明宇告诉记者,那时候,很多考生在考试结束后会尽情玩乐,例如大吃大喝或者彻夜上网玩游戏看电影。另外,有些学生会产生考试后的焦虑,多表现为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情绪低落等等。

讲述人:吴浩天

高考时间:2004年

减压方式:旅游通宵看球赛

1985年出生的吴浩天,以艺术类考生参加了2004年高考,然后考上了一所武汉大专院校。“当时,我考了400多分,只因专业成绩未考好,遗憾落选本科院校。”吴浩天说,高考对于他来说,只是一场很平淡的考试,因为他平时对学习也不感兴趣,经常和同学们踢球,有时彻夜看球赛,现如今家里还放着上学时买的球衣。

吴浩天认为,人生有很多路口可以选择,唯独没有退路,既然选择了,就要有走到底的勇气。80后最恐惧的两个词,一定是“黄冈”和“海淀”。每位高三学子都做过他们的试卷。那时候,大部分同学都用上了文曲星,复习累了,会玩华容道、贪吃蛇解压。当然,以学习之名让父母买的复读机、随身听里,多数人听的是周杰伦和孙燕姿。

2002年,中国首次冲进世界杯,那年赛事十分精彩,对爱看球的高三男生来说,没有什么事比这更让人遗憾和抓狂的了。2003年,当高考遇见“非典”:备考期间,学校每天都要进行消毒,给学生量体温。有学生因为体温过高被安排在隔离教室考试。这个特殊的高考时期,痛并紧张着。

如何减压?吴浩天说,考试结束后除了传统的旅游放松方式受追捧外,“通宵看球赛”成了不少学生的首选。

高考结束,彼时被考试压得喘不过气的考生们,摇身一变成了消费大军,在餐馆、金爵影城等消费场所,到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虽然考生还在焦急地等待成绩公布,但“谢师宴”及“散伙饭”已成为当时餐饮业的主角。

那时候,许多父母陪同孩子购买电脑、MP4、手机、数码相机等装备,为未来的学业做准备。一方面希望孩子利用假期多学点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放松一下。

另外,许多家长还会选择外语培训学校、电脑培训班,以及羽毛球、游泳训练班送给高考后的孩子。此外,由于年满18岁就能学车,报名学车的学生也不少。

六、21世纪10年代:既有压力也很享受

进入2010年,“90后”已成为高考战场上的主力军。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备受宠爱……这些都成为他们的独特标签。“考赢高富帅,战胜富二代”之类的流行标语,无不反映着他们的鲜明个性。

讲述人:武畅

高考时间:2011年

减压方式:唱歌睡觉

武畅是一名学习播音主持的艺术考生。她告诉记者,艺术生往往比普通生花费更多,高三一年她花了两万多元。为了高考,她参加过辅导班,当时每小时100元,仅辅导费就花了1万多元。“高三一年压力很大,要是学习累了,我就会出去跑跑步,或者拿手机刷微博,看一些有意思的段子,和朋友们分享心情,这样能让自己放松。”在她看来,高考虽是人生路上的第一个关口,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我觉得家长们比我都重视,我当时考试时,他们执意在外面陪考,确实让我‘压力山大’啊!”武畅说。

为纪念高中时代的结束,也为了高考减压,越来越多的90后有扔书撕卷子的集体“宣泄”习惯,这样的新闻每年都要见诸报端。

对于如何减压,武畅说,用唱歌、聚餐等方式适度宣泄,放松情绪,对她们的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在整个备考期间,考生们几乎都没有睡到自然醒的经历。于是很多人的减压方式就想到了要睡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武畅说,关窗、拉窗帘、放些水和可速食的食物在卧室、关掉手机等一切通讯工具、在卧室门外贴一个“闭关”的标志、反锁卧室门等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接下来就是那个随心所欲地睡啊,恨不得把这三年的睡眠时间全都补回来。

(来源:槐荫周刊)


上一篇:再见!高考!那些年,你我经历过的江苏高考~

下一篇:浙江“三位一体”人气创新高!今年考试模式有变化,他们感慨……

备案ICP编号  |   QQ:3569552836  |  地址:宁波市镇海九弟新媒体设计有限公司  |  电话:131 574 12315  |  
Copyright © 2023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版权所有,授权666.horse 使用 OK文库 Powered by 55TR.COM